涵管接口老化是市政工程和地下管道系統中常見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密封失效、滲漏、裂縫或材料脆化。其成因包括材料自然老化(如橡膠圈硬化)、土壤腐蝕、溫差應力、施工缺陷或長期超負荷運行。處理方法需根據老化程度和環(huán)境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,具體流程如下:
1. 檢測評估
首先采用閉路電視()管道機器人或內窺鏡進行內部探查,配合人工開井檢查,確定接口裂縫寬度、錯位程度及周邊土體沉降情況。對混凝土涵管需檢測鋼筋銹蝕狀況,金屬管道需評估電化學腐蝕程度。
2. 預處理
? 清淤疏通:使用高壓水(20-30MPa)清除接口處泥沙及生物膜,確保修補面清潔
? 表面處理:金屬管道用角磨機打磨至St3級清潔度,混凝土接口需鑿除松散部分并涂刷界面劑
3. 修復技術選擇
? 輕微老化(裂縫<2mm):采用聚氨酯灌漿或環(huán)氧樹脂注漿,配合外貼碳纖維布增強
? 中度損壞(錯位≤5mm):安裝不銹鋼快速鎖(如FGRM型)或液壓式管箍,同步注入改性硅酮密封膠
? 嚴重破損:實施局部管段置換,采用承插式HDPE短管+熱熔連接,或使用UV固化玻璃鋼內襯修復技術
4. 結構加強
對土體松軟區(qū)域,在修復后實施注漿固結:采用水泥-水玻璃雙液漿(配比1:0.8),壓力控制在0.3-0.5MPa,形成直徑1.5m的加固圈?;炷梁芸赏獍?00mm厚鋼筋混凝土護套,配設Φ12@150mm雙向鋼筋網。
5. 防腐防護
? 金屬接口噴涂鋅鋁合金涂層(80-120μm)+環(huán)氧煤瀝青封閉
? 橡膠密封圈更換為三元乙丙橡膠(EPDM)材質,耐候性提升3倍
? 陰極保護:安裝鎂合金犧牲陽極,保護電流密度取10mA/m2
6. 智能監(jiān)測
修復后埋設光纖應變傳感器和滲漏報警裝置,接入物聯控平臺。建立定期巡檢制度(雨季每月1次,旱季季度1次),運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剩余壽命。
處理過程中需注意:地下作業(yè)前必須檢測有害氣體,有限空間作業(yè)需遵循GB 30871標準;雨季施工應設置臨時導流渠;修復后需進行72小時閉水試驗,滲漏量需≤2L/(m2·d)。通過系統性治理可使接口壽命延長15-20年,綜合成本比整體更換降低60%以上。
